昨日下午,雨后的上海空气格外清新,天色有些阴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世博园内的忙碌。记者在园内看到,一辆辆卡车正装载着物件进出,工人们埋头作业。两周前,园区内很多地方还是一片尘土飞扬,而如今随着大部分场馆主体工程已完工,施工开始由外转内。同时,一些急不可耐的游客甚至已经提前进园来先睹为快了,他们纷纷在世博轴上驻足徜徉、在中国国家馆前面拍照留念。
但记者了解到,从今日开始,外来游客将很难进入园内。一位工作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全面加速赶工并为试运营做准备,从今天起,临时通行证将不再有效,进入每个片区都需要有相关批条,“小车也进不来了,只有卡车可以”。这表明,从今天起,除了与施工有关的车辆,其他将不会放行。而正式开幕后,由于世博园内将实现零排放,也就是说不会再有机动车进园。
■场馆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进场布展调试
由于馆外LED显示屏正在播放世博会宣传片,香港馆和澳门馆很快便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它们坐落于国家馆西南侧,如同一对双子星侧拥着我们雄伟的东方之冠。
香港馆,以“无限城市”为题,外观采用简约风格及环保设计,展示香港社会的无限潜能、创意及高透明度。“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香港馆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主要是对馆内局部进行完善,并同时进行除尘消毒,“用专门的机器,把甲苯等有害气体吸进去,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记者发现,巍然雄伟的中国国家馆前最为热闹。施工人员正在馆前广场上搭建栏杆。“到时方便观众排队参观”,一工人说。事实上,中国国家馆已于2月8日正式竣工,这也是园区内最早完工的国家馆之一。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中国馆已经全面进入布展和调试阶段。中国贸促会秘书长、中国馆馆长徐沪滨7日表示,“从10日开始,中国馆将进入封馆阶段,中国馆及地区馆将一直封闭到20日开始的世博园试运行,这期间将集中对馆内设施进行调试”。
此外,备受外界关注的美国馆也加快了施工进度,争取赶上本月20日的试运营。一位参与布展的女士告诉记者,目前美国馆正在进行馆内施工建设,很快将进行布展,“我们马上要准备培训了,要应对接下来的试运营”。
“现在很多馆的主体建设都完工了,你看,一些大家伙(施工器械)都在往外拉了。”参与安徽馆施工建设的老杨对记者说,和大多数国内地方馆一样,安徽馆目前主要是进行内部的布展调试,“专业技术人员开始进场了”。
■“阳光谷”节水
世博轴生活用水量“打对折”
世博园内,除了忙碌的施工人员,人数最多的便是提前进来体验的游客。他们驻足中国国家馆前,纷纷举起相机、手机相互拍照留念。一群来自南京某学校的学生,更是兴奋地在国家馆前集体留影。
正对着国家馆,往左眺望,便可以看到美丽的世博轴。这里同样不乏粉丝。
走上世博轴,最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便是圆锥形钢结构———“阳光谷”,巨大的喇叭口敞向天空,堪比足球场大小的顶部,充分吸纳大自然的阳光、空气和雨露。如此大的“锥”状“阳光谷”一共6个,大小不一,造型也不尽相同,恰似一朵朵晶莹剔透的玻璃喇叭花破土绽放。
记者了解到,在具备了这样独特而美丽外形的同时,“阳光谷”中蕴藏着的是先进的科技理念。它不但能从40多米高的空中把阳光“采集”到地下,同时还将新鲜空气运送到地下。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地下空间的压抑感,还实现了节能。
此外,“阳光谷”还是天然的雨水收集器。雨水将顺着玻璃幕墙,流入地下二层的积水沟,再汇入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经过处理后实现水的再利用。这些水能够满足“阳光谷”两侧下沉式花园的灌溉,并可用作厕所冲洗。据估计,通过“阳光谷”的收集,可以使世博轴的生活用水量打个“对折”,足足省去5万立方米。
事实上,世博轴就像一条“主动脉”似的立体交通通道在园区内伸展,通过空中平台和地下把中国馆、世博文化中心等四大场馆“有机串联”。从世博轴上看去,大红色、气势恢宏的中国馆映入眼帘。这就是观众最为着迷的地方。
民声
参与建设,我很自豪!
为了参与世博会安徽馆的建设,来自安徽蚌埠的老杨今年春节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他告诉记者,安徽馆从今年2月开始动工,目前,展馆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现在正进入馆内的技术安装和调试阶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