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幕墙网 > 行业资讯 > 新闻正文

大型央企、国企|2022迎来历史性机遇

来源: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作者:编辑  日期:2022-8-4
页面功能 [字体: ] [ 打印 ] [ 投稿 ] [ 评论 ] [ 转发 ] [ 啄木鸟 ]
   在很多行业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是被少数两三家企业占据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行业发展到后期,会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质。

  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在很多行业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是被少数两三家企业占据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行业发展到后期,会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质。

  此类现象也非常符合人们的直觉,比如:保洁&联合利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阿迪&耐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美团&饿了么、苹果&三星&华为……

  但中国的建筑行业似乎并不具备寡头垄断的特点。

  行业内有10万余家企业共同瓜分着每年30万亿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中国建筑集团每年的营收也就一万多亿“而已”。整个行业的分散程度颇有餐饮业的风骨:海底捞开的不错,不过也就那样,形成不了垄断;小区楼下的拉面馆、馄饨店开的也风风火火,赶上了午高峰也得排队。

  当然,建筑行业为什么会如此分散并不是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相关议题我会在其他文章中分享。本篇文章旨在论述一个观点:中国建筑行业的分散特征正在松动,大型央(国)企集团或迎来历史性机遇。

  一、看现象:顶级企业的「马太效应」凸显

  行业内的从业者都有感觉,近几年建筑行业的日子不太好过。

  愈发苛刻的发包条件,越来越低的利润空间,不断上涨的成本,各种暴雷的甲方让每家企业都痛不欲生。行业增速从10年前的20%多,下降至6%左右,产值利润率也濒临破三。虽然在逆经济周期政府会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但从最朴素的供需关系角度看,建筑行业已然过了快速增长期。在可预见的未来,温和地萎缩将是必然的趋势。

  但我们看各大头部央企的「十四五」战略规划,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它们丝毫不顾行业整体如何萎靡,却依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目标定为五年翻倍的企业不在少数。「五年翻倍」意味着年化增长率要达到15%,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速,况且体量越大、增长越难,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

  更为吊诡的是,这些头部企业并不是在吹牛,2021年上半年(有些企业2021全年数据还没有出来),中建的营收增长率同比增加29%、中交38%、中铁20%、中铁建32%、中冶39%,普遍在行业整体增速的1.5-2倍以上。

  这么看来,在制定十四五目标时,这些大巨头反而显得有些谦虚保守了。

  放眼整个行业,八大建筑央企2021年的新签合同额占比已经超过 40%,10 年间翻了一番。各省级建工集团的业绩也非常亮眼,上海建工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26%、利润增长 32%,陕西建工利润增涨 30%。行业加速分化,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为什么行业会呈现这种趋势?可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去剖析。

  二、剖本质:中国经济「收」与「放」的逻辑

  有很多浅表的原因可以解释,总结起来大体有四点:

  1、此轮房地产调控对民营企业的冲击更严重

  大多数民营企业以房建住宅业务为主,业务布局单一,一个恒大就带走了多家民营企业。

  而大型建筑央企,业务布局更加多元,房建、基础设施工程、市政、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多管齐下。即使是房建领域,很多央企也在几年前就开始逐步退出低端住宅市场。当然,放弃住宅市场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央企的成本降不下来,不得不主打高端市场,虽然略显讽刺,但错进错出的结果倒也不错。

  2、建筑央企的融资成本更低

  通过对 2011-2021 年的债券进行汇总分析,跟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相比,建筑央企的融资成本优势显著。其中 1 年期及以下、1-3 年期建筑央企的平均发债利率仅为 3.3%、4.8%,远低于同期限建筑地方国企的 4.2%、5.8% 和建筑民企的 6.5%、7.9% 。

  在建筑行业的各大甲方都不太富裕的今天,大量项目都带有融资属性和垫资要求,建筑央企的融资成本优势在未来会被进一步放大。

  3、工程项目的超大盘趋势明显

  随着行业的发展,各类新型项目模式应运而生。随着EPC、ABO、EOD 等各类模式的兴起,催生了一大批超大盘项目,动辄几十亿规模的项目比比皆是。此类项目对于总包方的资本运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要求极高,只有大型建筑集团可以操盘。

  4、头部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我服务过很多建筑央企、国企,从这些企业员工的学历分布可以看出,本科及以上学历在 70% 以上是普遍现象。对于应届生,很多企业更是非 211 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大多数省级建工集团也是将一类本科作为最低的要求。当然,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对于人才激励的程度也与日俱增,八大建筑央企的人均薪酬从2016年的 18 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 24 万元。对此,民营企业通常都艳羡不已。

  以上的原因都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头部企业的相对竞争力在日益增强。但这些解释,充其量就是一阶的现象解。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我们还需将逻辑基点进一步下沉,站在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底层视角去审视。

  从管仲到桑弘羊,再到中国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逻辑一直是——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拿管仲时期来说,放活微观有两招,第一是商旅入齐,就是招商引资。第二招是价格杠杆,通过税率调节经济。而管制宏观,就是盐铁专营。盐和铁是老百姓的必需品,只能由国有企业进行销售。

  站在时间轴上看,我国的政治经济,永远都是收与放之间无限循环。经济不好了,放一放,刺激刺激市场经济,比如改革开放。等市场经济活跃了,再收一收,就像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煤老板们的社会主义改造。

  有位经济学家说,中国的经济,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乱了再收,收了再死,死了再放,无限循环。

  所以中国改革的底层逻辑,就是在可见的未来,是一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制和中央集权体制间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每个字都很有玄机。在中央集权的体之下,这种模式会无限的轮回下去,这是底层的逻辑所决定的,逃不出去。

  中国政权只要维持大一统,只要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个前提不变,那么历史的河流就永远在河床当中左冲又突,但跑不出这个河床。这个河床的左岸是什么?是发展是硬道理;右岸是什么?是稳定压倒一切。

  了解了这套逻辑,我们再来看建筑行业这几年的发展特征就清晰了。

  一方面强调把党的治理融入到公司治理体系中,另一方面又要混改、三年行动计划、甚至包括已经停摆的PPP,这其实都是收与放的工具。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来思考为什么建筑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到了该收的时候了。

  三、谋未来:建筑央企的时代机遇

  这几年里,我在建筑行业论坛的公开场合反复重申一个观点,即未来的行业将由极少数的超级大平台、两位数的行业大龙头以及不计其数的小微企业组成。届时,建筑行业将呈现出标准的金字塔型结构。

  其中超级大平台有三类:

  第一类是中铁、中建、中交等大型央企的股份层面,代表国家在全球范围的特定领域,行使国家战略职能;

  第二类是险资资本,比如说平安建投、中信建投和泰康人寿,前两年平安建投战略投资了鲲鹏建设,这些大巨头都在跑马圈地,凭借其资本优势不断整合行业资源;

  第三类超级大平台是阿里、高德、百度这些高科技公司,凭借其数据优势,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领域进行降维打击。

  而行业大龙头,更多的是建筑央企的工程局层面、省级建工集团,以及非常少量的民营企业。剩下的,都是小微企业。

  这就是我们目力所及范围内建筑行业终局的样子。

  作为建筑央企,大概率是要成为超级大平台、行业大龙头的。既然明确了这个目标,未来该怎么做就非常清晰了。即使现在还做不出大平台该有的样子,但起码要有些大平台该有的思维。

  中电建路桥公司的董事长汤明博士是行业里少有的横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的高手,著作等身。汤明先生认为中国的企业分为三个等级:三等企业做服务,二等企业做产品,一等企业做平台。平台化的本质就是给创造者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

  同时,汤明先生定义了平台型企业的五大功能:研究经济大势、创造和发现市场、组合发现资源、产业链上执行力的监督者、防控风险的能力。无论是内涵也好、外延也罢,汤明先生对于平台公司的解释都非常朴素,但大道往往至简。就像减肥的道理就是「少吃多动」四个字,但也无法改变超过 55% 的中国人体重超重的事实。

  因此,建筑头部企业到底该怎么做,道理也非常的朴素,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做个 “好” 人、做点 “难” 事。

  做个 “好” 人

  我专注于建筑行业的管理提升,访谈过大量领导,总体上有个感觉,就是建筑行业的 “戾气” 很重。从业者充斥着大量的抱怨,低价中标啊、跑冒滴漏啊、农民工上访啊、甲方不给钱啊,等等等等。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深知建筑企业的不易,能为行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一直是我的底层心力。但我还是认为,作为头部企业,是没资格抱怨的。

  你不能一边抱怨着低价中标的规则,一边进行着围标、串标,负几十个点投标;你不能一边抱怨着甲方不给钱,一边为了拿项目,什么合同都签、各种垫资、阴阳合同。

  行业的乱象不是甲方造成的,是所有人一起造成的,你抱怨低价中标这个社会现象,但你参与的每次低价投标,都是导致低价中标这个结果的一个因。

  宏观环境是我们所有玩家经过大量的重复动态博弈的结果。很多企业把对上游的商务策划、对下游的支付拖欠当成本事,然后就造成了上下游各种策划和反策划的军备竞赛,造成了社会大量的无谓损失。虽然从技术角度看,我对很多企业的商务策划能力由衷钦佩,但从道德直觉的角度进行反思,总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作为头部企业,是有参与行业规则制定的天然使命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从效率优先正在演化为公平优先,下半场是好人挣钱的年代,所以即使从最最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头部企业也要努力去 “做个好人” 。

  2017年的时候,我服务于一家省级建工集团的子集团,这家子集团董事长的话令我备受震撼:都老师,为了生存,我也得请客送礼,甲方不付款我也得拖着下游的钱不给,有时候为了完成业绩,我也得搞点挂靠,但是,我非常厌恶自己的这些行为。甲方不付款我凭什么不给下游钱?这没有道理啊!

  从这个董事长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行业的希望。

  这个行业是需要理想主义者的。

  做点 “难” 事

  其实做点难事的说法并不准确,主要是出于与 “做个好人” 对仗的目的,更为准确的说法是 “做点难而正确的事” 。

  建筑师负责制的精神早在3000多年前就被古巴比伦人提了出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你盖的房子压死了我的儿子,那我也得杀死你的儿子。我们暂且不论这种简单粗暴的同态复仇是否符合现代的法治精神,但这确实是建筑师负责制的核心,就是你盖的房子,你得负责到底。那为什么到了 3000 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还这么难呢?规则使然、惯性使然、利益使然!

  当责任分散成为了常态,负责到底、心怀敬畏,就成了难事。

  丰田的精益生产体系,已经能把流水线上每个环节的动作精确到 “0.5秒” 级,而建筑行业一个动作冗余度多则两三周的情况不胜枚举:塔吊进场了,需要吊的钢材下周才能进场;材料都堆好了,却发现影响了塔吊的搭建,得重新布局材料;业主要求未来一周抢节点,结果企业财务支付劳务费不及时,工人罢工了。

  当混乱不堪成为了常态,精细化管理、两化融合,就成了难事。

  业内有个基本的共识,装配式未来是个趋势。然而,我去年听中冶的一个钢结构专家讲课,他说在市场上负公差的板材数量占到钢板总数量的 90% 以上,很多板材负公差超过了 20%。

  当偷工减料成为了常态,保质保量、精益求精,就成了难事。

  建筑行业有很多难事,有很多难而正确的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头部企业就走入了无人区。处在无人区的企业是孤独的,因为无人可仿、无迹可循,但这些企业依然需要破除迷惘、负重前行。

  做个好人,时代需要我们成为理想主义者。

  做点难事,时代需要我们成为实干主义者。

  或许,唯有实干,才能让我们能在理想主义之路上一直跋涉,超越于时间,承载着永恒。

门窗幕墙第一手资讯! 上中国幕墙网 news.alwindoor.com 手机访问地址 3g.alwindoor.com

原文地址:http://www.52mqw.com/info/2022-8-4/49434-1.htm
转载时需注明出处:中国幕墙网 点击查看 www.alwindoor.com
我要评论 (已有*人参与评论)
上一篇:两极分化|中国建筑2022上半年,签单突破两万亿!
    
【回到顶部】
为了帮助建筑门窗幕墙行业产业链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会员单位,更好的认清行业趋势和市场现状,从而提升自身产品品质及服务能力,中国...
[正文]  [评论]

中国幕墙网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版权,归中国幕墙网和作者所共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 转载的图片或者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隐私条款: 除非特别声明,否则文章所体现的任何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幕墙网。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将其删除!

月精彩评论集锦
知识百科
月热点新闻推荐[TOP10]
月企业关注度排名
月产品人气值排名
客服电话:400-60-54100  传真:0832-2201099 值班电话:1502315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