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2022年的土地市场上建筑类企业的身影颇为强劲。
6.35亿元,湖南建工竞得广州荔湾一宗商用地;16.7亿元,北京建工摘得北京房山佳世苑三期地块;39.91亿元,陕西建工和俊发包揽西安杜城村城改首批次3宗住宅用地。
连日来,各地建工企业频频现身土地拍卖市场。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22年前10月房企拿地权益金额排行榜中,10余家建筑工程类企业上榜,包括中建玖合、中建东孚、中建智地、中建三局等4家“中建系”企业,它们分列第20、22、58、76位,合计拿地金额347亿元。
若将中国建筑、中海地产计算在内,整个中建集团的拿地金额高达1076亿元,是目前拿地金额最多主体。
除了以全国最大建筑商身份活跃在当前土地市场上的“中建系”外,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分别以333亿元和166亿元拿地金额排名第8位和第15位。
“隐形拿地之王”
中建系地产公司“抬头”
中国建筑旗下有8大工程局,而这些工程局也都各自有自己的地产子公司,今年部分子公司也积极拿地,在1-10月中国房地产企业新增货值TOP100中,也看到了这些子公司的名字:
中建东孚,1-10月新增货值403.3亿,位居16的位置;
再比如中建二局(中建玖合),1-10月新增货值233.3亿,位居26名;
还有中建智地以161.7亿的新增货值位居48名。
图片来源:克而瑞
今年1-10月,中建系地产公司的销售额,也榜上有名,根据克而瑞数据统计显示:
中建东孚243.3亿;
中建信和182.2亿;
这两家公司销售额加起来达到425.5亿,妥妥进入TOP40阵列,这还没算上其他几个工程局的地产公司。
所以,在接下来的房地产榜单中,这几家公司或许会是常客了。
中建8子的前世今生
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认为上述这些公司都是中建旗下工程局新成立的地产公司,其实不然。
首先先简单说下8个工程局的来历,个个都来头不小:
比如中建一局的前身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中建二局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骨干队伍;
中建四局前身是1962年8月成立的建设工程部贵州工程公司。
真的是妥妥的国家力量和实力的展现。在中国建筑纷繁复杂的公司架构中,可以说8个工程局一直是比较独立的存在。
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官网
2009年7月,中国建筑在A股上市,在招股书中,其提到地产业务主要分为三块:
中海地产、中建地产和总公司下属各工程局及设计院运营的房地产业务,前两者为主要地产平台。
但在2013年左右,中海内部发起了针对同业竞争的整合,中建地产338亿元的资产被整体并入中海。
而8大局的地产业务在当时并没有被打包带入中海,而是各自独立运作。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这些工程局就已经成立了房地产平台,但大多数都是以“中建X局房地产公司”来命名,比如中建一局房地产公司等。
近两三年来,部分地产公司开始更名,打造自己专属的地产品牌:
比如2020年6月,中建一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建智地;
2021年3月,中建三局房地产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建壹品投资公司;
当年8月,二局也将其“北京中建地产”更名为中建玖合。
更名,从业务的角度来说,意味着对于过去地产业务的重新梳理和整合;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则是对于自身的再定位,并且以更高的战略定位重新出发。
比如中建智地的定位,就是是致力于“智造美好生活”,成为一流“品质社区综合服务商”。
这8家公司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建东孚,也就是中建八局旗下地产公司,今年1-10月超过200亿的销售规模,位列67名的位置。此外,中建东孚今年拿地也最猛,新增货值超400亿。
其次是中建信和(中建五局旗下地产公司)。剩余的公司销售规模暂时没有登上克而瑞销售榜。
从布局角度来看,这些公司的布局有差异的地方,也有重合的地方:
中建智地(一局):总部在北京,深耕北京,聚焦京津、长三角及大湾区布局;
中建玖合(二局):总部在北京,先后成立了大湾区事业部、华东事业部和北京区域,以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为主的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中建壹品(三局):总部在武汉,持续深耕湖北武汉市场,重点突破长三角区域;
中建地产广州(四局):总部在广州,地产业务主要集中在广东、贵州;
中建信和(五局):总部在长沙,主要深耕长沙区域;
中建地产天津(六局):总部天津,坚持“1+3+2”区域发展规划。“1”是坚持天津核心市场不动摇;“3”是长、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都市圈;“2”是西安、昆明两个区域中心城市;
中建七局地产:总部在郑州,主要在核心城市郑州、福州、苏州等城市布局;
中建东孚(八局):总部在上海,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华北区域、华东区域、华西区域、华南区域为核心战略区的“1+4”布局;
这8个地产公司总部分散在全国各地,这些公司都在总部所在地进行深耕,如果有余力的话也会在热点城市和热点区域布局。
以中建玖合为例:
中建玖合虽然总部在北京,在北京也拿了诸多重磅地块,但就在前不久,其拿下了上海嘉定未来城市理想单元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17.34亿,其中地价款约64.36亿。可见其对于上海市场的重视。
而且中建玖合也已经在上海临港了布局了多个项目,中建·玖里书香、中建·玖海云天、西岛国际金融中心等。
更为典型的是,此前有相关机构统计过,中建8个地产公司已经有一半在北京布局过,分别为一局、二局、三局以及五局。
“各自为政”的发展隐忧
进击的除“中建系”外,在土地市场投资热情不减的不乏各大基建类企业。
11月7日,经过92轮竞价,中铁置业以约40054.9万元拿下江苏南通地块,溢价17.81%。更早之前,中铁置业与中铁诺德两个平台在上海携手拿地,先是中铁诺德以超20亿元底价独立竞得上海临港新片区纯宅地,随后中铁置业联合中铁诺德以40.22亿元竞得青浦区一宗地块。
除此之外,中国中铁旗下各平台相继在广州、贵阳、合肥等地布局,拿地主体除以上两个平台外,中铁集团下属的各工程局也有现身。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中铁1~10月拿地面积312万平方米,排第5位,同比增长88%。中国铁建也在继续发力,前10月拿地面积414万平方米,仅次于华润和保利,位列第3。
10月27日,成都三批次集中供地落幕,中国铁建累计拿地2宗,豪掷约32.58亿元,是此轮成都拿地金额最高的企业。6月,上海首轮集中供地中,中国铁建就收获3宗地块,斥资69亿元,其中两块地溢价均达到10%左右,均为独立拿地。
“建筑类巨头的表现真的越来越亮眼了。”有网友在某贴吧中提到,各大工程局“互为兄弟又互相竞争”。
刘水认为,建筑、基建类企业在资金、开发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产品力、营销等环节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其房地产开发业务长期发展仍然取决于综合能力建设。特别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在底部运行,回暖暂未见曙光,此类企业高额土地投资能否有效转化为销售和营业收入仍然取决于整体市场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中铁房地产销售业务签约合同额为411.4亿元,占总合同额约2.07%;房地产开发业务营业收入为342.09亿元,同比增长56.5%。在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1~10月房企销售排行榜中,中国中铁以516.9亿元排在第32位,较去年同期上升22个名次;在权益销售榜中,中国中铁更是冲进TOP30。
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对于具有雄厚财力与融资能力的央企来说,现在的确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当下市场环境适宜央企投资,各地政府鼓励央企参与拿地开发以及上游甲方公司债务传导的工程款、垫资等问题聚合传导后,大型建筑类央企纷纷探索盈利空间,直接拿地投资开发趋势愈发明显,但各子公司各自为营扩张房地产开发业务带来的同业竞争压力也大。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艾振强认为,当前建筑行业的毛利率在11%左右,房地产的毛利率尽管有所下滑也能高出建筑行业约10个百分点,因此建筑类企业有动力开拓房地产业务。现在能低价拿到优势地块的概率大大增加,国资建筑企业又有较大融资优势,这意味着项目盈利空间较大。
“主要还是感受到了地产开发能为各平台利润增色。”某房企内部人士说,行业格局从“强者恒强”转向“稳者更强”,但这些“巨无霸”在房地产开发业务方面有多个平行单位,涉及子公司盘根错节,是陆续推进地产板块整合还是各自为战是一个问题;它们旗下的房地产业务都曾经历多年起伏波折,能否在市场树立品牌也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