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外皮性能可靠性差。例如,防水性能保证方面,虽然外皮技术发展多年,已尽成熟,但从等压原理的实现到具体施工保证措施都有待提高的空间。(如图1.1.1-04)
C、 准备不足返工多:由于研究和准备不足,经常存在返工修补,系统效率极低。
参与一些境外建筑外皮建设后,感受最深的是国内、外做事方式不同。例如,德国与我国比较,就能发现差别,国内单独一件事情完成效率很高,但系统效率很低。
由于文化类建筑立面和屋顶连续的体型越来越多,对此类建筑外皮来说。屋面防水是保证其性能的主要矛盾之一,屋面在适应主体变形、屋面穿透构件的防水处理、伸缩缝交接处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普遍。屋面防水应遵循:“防水设计多道化,防水材料整体化,不同体系以天沟过渡”原则设计。
D、很多文化类建筑由于工期紧,边设计边施工,隐患多,返工多。
E、文化类建筑一般为低层公共建筑,其外皮与人近距离交流,若其品质差,不能给人以品质感和美的享受。类似构件在国内文化类建筑上很普遍,与西方建筑外皮相比,差距甚大,让人深思。(如图1.1.1-05)
1.1.2改进思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项目设计、施工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A、设计理念上,跟日本、德国等国家先进的设计师学习其外皮设计先进理念,采用系统方法进行设计。例如,从特殊位置和交接位置开始设计,同时设计、工艺一体考虑,设计不留尾巴,为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B、采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ystem)等先进设计工具进行设计,提高设计系统效率(BIM工作方式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将对数字化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C、尽量采用单元,半单元等模块化、装配外皮体系,以提高工厂化程度,避免施工过程过度依赖劳务技能,实现“傻瓜式”安装。
D、做必要试验和研究,应做好充分准备,降低风险。
E、项目协作合理化,确保一次性做好各项工作,提高系统
1.2文化类建筑外皮特点及发展趋势文化类建筑包括博物馆(含美术类博物馆)、图书馆、会议中心、歌剧院及音乐厅等。 其外皮一般存在以下特点:
建筑设计采用多体块或多面,采用曲面等复杂几何形状组合的异形外皮;如图1.2-01,02。
外皮系统数量多,交接处也多,而且往往是空间的3D交接;图1.2-03
大量使用新材料、个性化特殊材料,表达或象征某种文化涵义或“区域性”;
高度集成:不仅大跨钢结构与外皮(见图 1.2-04)一体化设计,LED,、BMU、能量发生构件、雨水收集装置等与外皮集成;
采用超大,超长或过小的非常规尺度构件多;如图1.2-05。
往往采用立面与屋面一体化形式;地方、地区、国家、民族特色建筑物构件或特殊处理方法;
文化类建筑作为国际化通用文化、区域文化、地方文化载体,往往个性鲜明(如图1.2-06~11),而且外皮施工工期压力大,往往施工全面同步展开,交叉作业多。文化类建筑一定更加个性化、创新、综合方向发展!
2、文化类建筑外皮面临挑战及具体对策
文化类建筑外皮技术方面面临多种挑战,本人作为技术负责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了一些文化类建筑外皮设计、制作、安装与维护活动(见图1.2-06~1.2-11)感到外皮所面临的挑战是持续而艰巨的,包括技术和施工管理层面,但技术方面面临的挑战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而与前面所述文化类建筑外皮特点及特殊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下面将分类重点阐述技术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建筑外皮方案确定过程中坚持与放弃
建筑作为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建造过程是建筑设计逐渐从概念走向实在的过程,外皮设计应承担双重角色,一方面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理念,不折不扣地实践、实现其理念;另一方面为细节创新出谋划策,成为建筑师的“外皮专业”参谋。
图2.1-01 中展示了苏州科文三种方案的视觉模型,建筑师所追求的装饰线条“张力”通过反复的实物模型试验,落实可行的工艺,把“悟”转化为“物”件。在探索过程中新工艺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认为建筑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感到追求和坚持,能减少遗憾!
2.2 实现建筑师通透、纤细、精致追求
追求通透、纤细、精致,为达到室内外交融和美观,需要超常规构件,透明构件,这样经常遇到工艺极限。超常规构件形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