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中国结构胶产业的崛起
为祝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成立20周年华诞而作
原国家经贸委结构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振中
大树参天拔地深,
枝繁叶茂满华林。
国家政策洒春雨,
光照乾坤万里春。
中国结构密封胶产业崛起了!这是国家阳光雨露哺育的结果!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辛勤培育的成果!是企业家奋力拼搏的硕果!
但是,遥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行业还是进口胶一统天下的局面。当时的市场形势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价格很高。一吨结构胶市场价30余万元,甚至更高。二是进口数量增长快。短短几年时间,到九十年代初,从原来年进口几百吨达到几千吨。三是公司技术层次高。进口胶厂商主要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道康宁公司、德国瓦克公司、德国汉高公司、法国罗地亚公司为代表,可以生产这种高技术并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产品。当然还有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参与进口。四是进口秩序不规范。没有国家标准,各公司按照自己企业的质量标准在中国大陆销售其产品。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首先,结构胶以及密封胶使用性质与建筑玻璃幕墙安全要求不相适应。隐框幕墙临街高空悬挂,靠结构胶粘接,当时已有多起玻璃粘接不牢而坠落伤人砸车事故。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铝制品委员会秘书长彭政国同志紧急呼吁:不合格结构胶粘接的玻璃幕墙是悬在城市高空的“定时炸弹”,结构胶必须按一定标准生产,保证粘接安全刻不容缓。其次,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生产“争气胶”?谁能成为中国生产结构胶的先驱?
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打破进口胶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保证结构胶质量和玻璃幕墙安全,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国务院批准。
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规范进口结构胶市场秩序,1995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根据建筑装饰协会和彭政国同志提供的情况,对结构胶市场和相关企业进行了调查处理,并成立了专家组,研究全国结构胶市场的管理和中国结构胶产业的发展问题。专家组成员主要有:彭政国、李和昌、王跃林、张德恒、高新元、何永富、倪宏志、施雄俊、朱德明、姜虹、孟小平等同志。他们为中国结构胶产业崛起做出了贡献,我们不应该忘记。
1996年国家经贸委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加强硅酮结构密封胶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 ,隐框玻璃幕墙的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邹家华副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均作出批示,要求国家经贸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结构胶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建筑安全。1997年国家经贸委成立了硅酮结构密封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张广义同志为组长,全面开展了结构胶行业的领导发展工作。
第二步,以文件标准规范秩序。
经国务院批准, 1997年6月4日国家经贸委会同建设部、国家建材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局、国家商检局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硅酮结构密封胶管理的通知》(国经贸贸(1997)354号)。文件对生产、进口、检测、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均提出要求,涉及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进口商、设计院、施工企业、检测机构等各类机构,是全面加强硅酮结构密封胶行业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结构胶产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配合国家经贸委结构胶领导小组对硅酮结构密封胶行业的管理,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首次发布了《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GB-16776)玻璃幕墙工程用胶的强制性标准。为严格执行标准,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了苏州防水材料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都晨光技术研究院三个国家级结构胶专门检测机构予以落实。
为加强建筑施工最终使用环节的管理,2000年6月21日国家经贸委和建设部联合印发《硅酮结构密封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国经贸外经[2000]583号)。文件对结构胶的采购、相容性试验、制作、竣工验收、处罚、改正等六个环节做了详细规定。形成加强结构胶使用环节管理的重要文件。
为抓好进口环节管理,国家经贸委与国家商检局发布进口环节的管理文件。设立天津和上海两个结构胶专门管理口岸,进口产品必须经过这两个口岸,不允许从别的口岸进口。海关规定硅酮结构胶为必检产品,不经过检测及检测不合格产品不能进口,对检测合格的产品粘贴原国家经贸委制定的标识,没有这个标识不能在市场销售。杜绝了不合格产品的流入。
为加强销售环节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和办法,和各地政府结构胶主管部门共同加强全方位的管理和检查。
第三步,企业的兴起。
国家实行全面系统的管理,结构胶行业发展形势喜人。市场得到规范,质量得到提高,企业得到发展,民生得到安全,玻璃幕墙行业飞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中国结构胶行业硕果丰腴:
首先,结构密封胶市场净化,呈现出朗朗乾坤。政府高兴,行业高兴,企业高兴,建筑业高兴,检测机构高兴。生产、销售、进口、检测、使用、管理都有了秩序和规矩、标准和标识。市场规范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了,玻璃幕墙安全了。
其次,中国结构密封胶企业兴起,呈现出勃勃生机。1997年国家认定的首批三家结构胶定点企业诞生!她们是:白云化工、郑州中原、杭州之江有机硅。从1997年开始到2002年五年间,这三个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而且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领军骨干作用。后来五年国家又陆续认定了六家厂:北京西令、凌志化工、江门精细化工、广东新展化工、硅宝科技、上海华硅。这些企业成为中国结构胶产业的骨干企业,从中央军委大楼到深圳国贸大厦,从大江南北机场到遍布各地汽车生产用胶,这些企业陆续成为中坚力量。
例如,杭州之江,国家认定后,一路稳步而高速发展。十多年间从一个几十万元资产起家的小厂,发展到资产几个亿,年产值10多亿的国际化、专业化的知名大公司。
全国到2006年底,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由1997年寥寥可数、设备简陋的几个企业,发展到30余家具有相当规模的质量认可的企业,产量由1997年5千吨增加到2006年30万吨,增长了60倍。在技术、质量上也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树起了国内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满足了国内建筑市场特别是高档次建筑幕墙的需要,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国内市场的状况,价格也由一吨30多万元降到3万多元。玻璃幕墙产业充分享受到了国内结构胶产业崛起带来的丰厚利益。
改革红利富中华,
自主品牌强中华。
望眼东风千树绿,
满园芝香满庭花。
从此中国结构胶产业和幕墙产业一路腾飞,光耀九州。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