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测试实验室建设迫在眉睫
我国目前有3个国内承认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检测实验室: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航天部811所);信息产业部化学物理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天津18所);中国科学院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然而,这3个检测机构并未得到国际认可。国内的光伏组件出口到欧洲或美国,必须取得欧洲TUV和美国UL、国际CE认证,而取得这些认证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资金。这给国内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
因此,完善国内光伏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得到国际承认的检测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产业发展呈现区域特色
国内光伏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区位优势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几个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形成了河北省为中心的硅片生产和加工基地、长江三角洲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和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的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基地。建议投资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者应根据现有产业分布,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电力紧张的区域不宜安排多晶硅原料提纯、拉晶或铸锭等高耗能产业;内地不宜安排太阳能电池、应用产品等主要依赖出口的企业。
今后5-10年我国应重点发展4个主要的光伏产业发展区:
第一,河北。硅片生产和加工基地。主要优势为电力资源丰富,可以从京津获得技术、人才。预期到2010年,这一区域可以形成年产太阳能单晶硅锭和多晶硅铸锭4000吨的规模,占全国总产量的50%。
第二,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优势是进出口方便,同时上海、苏州是我国主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产基地,配套完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明显。预期到2010年,这一区域可以形成年产太阳能电池800MW的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MW),占全国总产量的50%。
第三,珠江三角洲。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基地。主要优势是进出口方便、信息通畅、配套完善。预期到2010年,这一区域年产太阳能应用产品产值可达30亿元,太阳电池用量达到30MW。产业规模占全国总产量的30%。
第四,西部地区。太阳能多晶硅原料生产基地。包括现有的峨嵋、乐山、洛阳等厂,也包括今后可能在四川、甘肃、宁夏、内蒙等电力丰富地区新建的大型多晶硅生产厂。通过现有厂的扩产及新建厂,预期到2010年多晶硅原料年产量将达到5000吨,基本满足国内的需要。
结论我国太阳电池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国内产业链中有两个瓶颈:1.硅材料提纯;2.设备制造。
第二:国内太阳电池产业链呈现前小后大的情况,产业链前端的硅材料提纯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环节产能很小,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技术含量在降低,资本密度在降低,产能越来越大。
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一种市场竞争的结果,对于像封装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的产业环节,尽管已经很大了,但是由于国内有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因此未来整个世界的封装中心将会持续向中国转移,这样来看封装环节仍有扩展空间。
而像硅材料提纯,其现有规模尽管很小,因为它属于高技术、大资本、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因此中国的产业布局一定要慎重。但是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打破垄断,多方融资,迅速扩大多晶硅生产能力,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特别是国内多晶硅在2010年利润会异常丰厚。
据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目前多晶硅市场供给短缺,但如果各地纷纷挺进,产能过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由于多晶硅的投产周期大都是逐步释放,在从短缺到过剩的过程中,比拼的就是时间,先下手为强,先上者先得。各地投资多晶硅的资本谁先上马,缩短从生产到销售的时间,谁就是最大的赢家。预测到2008年,多晶硅市场依然供不应求,并将延续到2009年,甚至是2010年,供需的拐点将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或者2010年上半年,多晶硅供需将达到平衡,随后由于产能的释放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不过针对过剩观点,我们认为多晶硅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太阳能电池。从长远看,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势在必行,太阳能电池的需求不会在短期内就饱和,即使太阳能电池市场饱和,还可以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电路级多晶硅,电路产品这个市场是稳定而巨大的。
工业硅/吨的投资大约是多晶硅/吨的1/100,但是耗电是多晶硅的1/30,还要耗大量煤23.7万吨,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国外环保压力远高于国内,部分从事多晶硅生产的企业将是化工企业。应该估计到多晶硅价格下降,会导致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将导致像中国、印度新能源的大量需求出现,此时多晶硅应是规模和生产效率的竞争,而中国能源和劳动力丰富,替代国外太阳能多晶硅生产是必然的。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玻璃专区 】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