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石材作为一种具有构筑和装饰双重功能的天然
建筑材料,已越来越广泛的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从豪华的酒店、商场到普通家庭的地面等,到处都会看到石材的大量应用。人们之所以选择石材,除了它的建筑功能外,更看好它的自然装饰美。而石材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在形成过程中,会留有各种孔隙和裂纹,因使用不当如不合理的堆放、包装、运输,以及外界污染源,如水汽、雨水、油污等与其接触,均会对石材造成污染,使石材出现泛碱、水斑、锈斑等病症。因此,如何科学地对石材进行前期预防性处理和后期的清洗和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石材防护在国外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欧美一些国家,石材防护可谓家喻户晓,而石材防护在我国发展可以说刚刚开始。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石材的用量是1.7亿平方米/年,到2010年预计可达5亿平方米/年。目前
防护剂在石材中的使用率不足5%。因此我们说石材防护行业是个朝阳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不断扩大的市场需要,我公司于2004年3月设立了石材防护剂的课题—MF601
有机硅石材防护剂(简称MF601)。经过研究人员近两年的潜心研究,MF601于2006年2月经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检测,产品符合JC/T973《
建筑装饰用
天然石材防护剂》标准要求,2006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
2. 研制过程
2.1产品简介
MF601是由含氟类的有机硅烷、硅氧烷的低聚物、助剂、复合型环保
有机溶剂等组成的单组分产品,其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能有效渗入石材毛细通道,并能渗透到一定深度,形成一个纵深、持久的防护层,保持石材的透气性,能锁住水、尘埃,尤其能防止水性污染物(如咖啡、可乐、酱油、茶等)对石材的侵害,有效防止石材的水斑、白华、锈斑等各种病症的出现。
2.2防护机理
渗透型防护剂的防护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1阶段是渗透过程:按照“毛细孔原理”,防护剂通过石材表面的微小气孔,渗透进入石材内部的表层,该阶段的表象是"吸附"。第2阶段是填充过程:即渗透过程的深化,防护剂沿着石材内部的毛细气孔主脉,渗透进入支脉,在石材内部具有一定深度的表层范围内均匀分布,渐渐充满整个被渗透区域的微小毛细气孔,并贴附在孔内,该阶段的表象是“浸润”。第3阶段是结晶过程:充分浸润石材内部的液体,沿着微小毛细气孔开始结晶成微细结晶球体,并逐渐充满被浸润的毛细气孔主脉和支脉。微细结晶球体之间有“气路”,其大小约为水珠直径的千分之一,因而使水珠难以通过石材表面的微孔进入石材内部;同时,因其大小又为空气分子的100倍,能使石材内部原有水汽顺利地沿着“气路” 运行到石材表面,具有不妨碍材料“自由呼吸”的功能。从而保证石材既具有良好透气性,又具有优异的防水、防污性能,如图1、图2。
2.3 主要性能研究
根据JC/T973-2005《建筑装饰用天然石材防护剂》标准要求,对MF601石材防护剂在防水性、耐污性、耐酸碱性、
稳定性及耐紫外线老化性六个方面进行了试验。在进行性能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与国内市场较有影响力的德国AKEMI的渗透型石材防护剂(溶剂型)进行了对比试验。
2.3.1 防水性
防水性是衡量石材防护剂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该项目是通过石材的吸水率下降情况,考察石材防护剂在实际使用后的防水能力,取14块石材样品,先将其洗净,置于60℃±2℃的干燥箱内干燥48h,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其中五块作为参比样品保存于干燥器中,另九块为试验样品。用毛刷将防护剂均匀的涂敷到九块试验样品上,一般要求涂两遍,在湿度不大于60%的室温下自然干燥48h。将参比样品和试验样品放入60℃±2℃的干燥箱内干燥24小时,在干燥器中冷却,称重m0,然后放入蒸馏水中泡水48h,取出用微湿的毛巾擦干试块表面的水分,称重m1,然后计算试块的吸水率,得到防护剂的防水性。计算式为:
2.3.2 耐污性
耐污性能也是防护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将污染物质如机油、墨水、咖啡等分别滴加在试块上,室温下放置1h后,用清水冲洗,待干燥后观察表面污染状况来判定的。(耐污性的判定分三个等级:0级表示试样表面无污染,1级表示试样表面轻微污染,2级表示试样表面严重污染)。耐污性对比如表2、图3、图4。
图3、图4中石材为白色汉白玉,图中上边两块石材均未涂刷防护剂,左下方石材涂刷德国AKEMI防护剂,右下方石材涂刷MF601。
从图3、图4可以看出:未经防护的石材表面污迹非常明显;涂刷MF601的石材表面没有明显的污痕,涂刷德国AKEMI的石材表面有残余污痕。结合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MF601的耐污性比德国AKEMI耐污性好。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