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编辑部整理发布:
“气廉路足”引入“金凤凰”
自古巴蜀,人杰地灵,富饶的天府之国有着独有的魅力。
在众人眼中,“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正是对蜀地山川雄伟险峻、风光壮阔秀丽淋漓尽致地诠释。
蜀地“其地四塞,山川重阻”,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其能够自成体系,独立独行,受外界影响较小。再加上巴蜀的雄、奇、幽、秀,其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世外桃源”。
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有着“西南一霸”之称的西南玻璃市场似乎也有种“与世隔绝”的意境。而此次西南之行,我们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与国内其他地区玻璃企业处于亏损或者微利边缘不同,西南地区玻璃企业普遍有着较好的利润水平,已然成为为数不多的“价格高地”。尤其是近几年,多数地区玻璃价格跌跌不休,西南地区的优势更为凸显。
对于西南地区的玻璃产业而言,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当地玻璃市场产能跟不上需求,而外地玻璃进入又受阻于交通条件,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格局。
“一方面,西南市场远离其他主流玻璃产销地,供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地企业定价权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玻璃产能规模偏小,而市场需求增长迅速,长期以来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中信期货分析师张骏如是说。
细数西南地区的玻璃企业,除了本土的瑜虎玻璃、武俊玻璃等民营玻璃企业外,台玻、信义、南玻等“高大上”的外资玻璃企业也陆续在此地“安营扎寨”。
此次走访中,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LOW-E、白玻等一些高端产品的生产线已经上马,走国标产品“差异化”路线似乎成了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一个共识。
话说“种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但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山窝窝”西南地区而言,显然“梧桐树”的根基尚不牢固。那它究竟有何种魅力能吸引来这么多的“金凤凰”呢?
湖北宜化集团重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永川贸易公司总裁唐志刚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过去的西南市场很落后,落后有落后的好处,在发展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空间。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南地区房地产及基建市场潜力巨大,长期来看玻璃需求存在上升空间。”他坦言。
“除了考虑到玻璃有一定的运输半径,销售有局限性外,当时最看重的就是该地区的天然气成本低廉。”唐志刚说。
据了解,西南地区天然气价格明显低于主流玻璃产销地价格,且气源较为稳定。此次考察的几家西南玻璃生产企业,均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用气价格在2.3元/立方米,甚至更低。
“以每吨玻璃使用200立方米天然气计,燃料成本约为460元/吨,与华东、华南等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玻璃企业使用天然气的成本优势明显。以同样使用天然气的内地某玻璃企业为例,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在3.7元以上,每吨玻璃的燃料成本较西南地区的企业高出近180元,与华南地区的企业相比成本更高。”在张骏看来,在本地玻璃生产线短缺的情况下,相对低廉的用气价格及稳定的供气吸引了台玻、信义等玻璃生产企业。
昔日风光渐黯淡
以前,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销售集中在西南地区,流入其他省市的量几乎为零。该地区玻璃产能相对较低,而随着西部开发的快速推进,建材需求急剧上升,进而使得玻璃价格居高不下。各种因素叠加,促使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利润持续攀升,西南地区成为玻璃圈的“世外桃源”名至实归。
然而,去年开始,西南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仅是今年春节后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当地玻璃价格就下跌了150元/吨,“世外桃源”的风光在渐渐消逝。
对于这一点,西南地区最大的民营玻璃企业——重庆瑜虎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阳家洪有着深刻的体会。“尽管当前西南地区玻璃价格仍处于高位,且整体库存保持平均水平,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感到压力倍增。”他向记者坦言,以往春节后价格一般会上涨,但今年不涨反降,降幅达到每吨百元左右,这种走势是在大环境不好下的必然结果。
相较于往年同期,西南地区玻璃企业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库存,另一方面来自资金。目前,多数企业开始主动涉足玻璃深加工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的方式规避原片市场的激烈竞争,以缓解自身的经营压力。
谈及西南地区玻璃市场的变化,不少业内人士将其时间点锁定在去年。去年,该地区新增生产线大幅增加。
据了解,自去年6月开始,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等地)逐渐上线点火玻璃生产线,截至今年4月,新增玻璃产能接近5000T/D,总产能达到15750T/D。
“不到一年时间,西南地区玻璃产能的增幅接近50%。另外,各家大型玻璃集团后期在云南、贵州等地均有生产线在建计划,导致整个西南地区竞争异常激烈。”信达期货分析师吴益锋称。
以前,西南地区得益于远离竞争激烈的市场区域,公路运输比较远,水路运输能力有限,再加之拥有得天独厚的低价天然气资源,其玻璃企业效益颇好。
“但是,自从各主要生产企业在成都及其他主要城市周边大量建设浮法玻璃生产线,这种既有格局就被打破了。”长江期货分析师杨小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数生产企业销售价格大幅下滑,且没有扭转迹象。加之西南地区天然气紧张,后期价格上涨势在必行,而且环保成本提升,新增生产线需要建设脱硫、脱销及除尘设施,企业经营利润逐渐下滑。
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改变了原来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企业之间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对西南市场也形成冲击,房地产投资额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大幅下滑,导致玻璃等建材需求随之回落,供应过剩压力上升。
当前,除了内忧,西南地区的玻璃产业还受“外患”的困扰,周边市场过剩的玻璃不断向西南地区倾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交通原因,外地产品难以进入成渝地区,尤其是产能比较庞大的华北、华东地区,其普通产品运到西南地区销售毫无优势,这造就了西南地区相对独立的市场环境。然而,随着整个行业产能的过度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核心消费市场中,竞争快速加剧。
“西南地区产能近两年快速扩张,外地企业也开始入驻西南地区。其他地区为消化巨大的产能,也必然会将目光转向西南市场。”在金晶科技期货部负责人焦勇刚看来,未来的西南市场不再是一枝独秀,“世外桃源”将会在日趋恶化的竞争面前土崩瓦解。
据了解,武汉等地的玻璃通过低成本的水路运输(运费在150元/吨)流入重庆地区。在全行业不景气背景下,市场竞争激烈,目前,除了湖北地区的货源,陕西、湖南等地的货源也在流入西南地区。
不过,受到重庆玻璃市场降价影响,原来200—300元/吨的差价逐渐缩窄为100—200元/吨,外地玻璃进入西南地区的难度越来越大。据阳家洪介绍,近期外埠玻璃流入数量有所下降,月均流入量从去年的2万吨下降至目前的1万吨。
对此,武汉长利玻璃期货部负责人王成斌难掩心中焦虑:“过去,可以选择到这里来,也可以选择不到这里来,但现在,自身消化不了,必须要到这里来。”在他看来,西南市场目前的状况抑制了华中地区产能的进入(湖北30%的产量销往西南地区),势必会加大华中地区的销售压力,华中玻璃企业后期的日子将更加难过。
成为“第二个东北”引争议
西南地区玻璃市场从原来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该地区展开价格战不可避免。事实上,今年以来,西南地区玻璃市场之所以会被业内人士关注,就是大家在猜测这个“价格高地”可能会重蹈东北覆辙。
新增产能路径之相似,贸易流向之趋同,不得不让人将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进行比较。
其一,两地区玻璃供应都存在缺口,使得市场价格及利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吸引了大量投资进入当地。
“近两年来,以河北迎新集团和广东信义集团为主的大型玻璃企业在东北地区投放了多条玻璃生产线,导致东北玻璃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与此类似的是,据玻璃信息网统计,西南地区自去年以来也有6条生产线点火,产能增长之迅速,创历年之最。”张骏说。
其二,玻璃最主要的下游需求端——房地产市场经历前几年的“高歌猛进”后,近两年来出现明显下滑,从而导致玻璃供需矛盾放大。尤其是东北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过度炒作后呈现出“断崖”式下滑。
据了解,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辽宁省去年房地产投资额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分别为-17.82%和-39.07%,远远低于近十年的平均水平。同样,西南地区目前也面临房地产市场全面下行的风险。
唐志刚告诉记者,西南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全国来说略有滞后,在行业景气度整体下行的趋势下,未来西南地区房地产市场走势难言乐观。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东北地区玻璃市场已经给西南地区做了一个范本。
如今,东北地区玻璃市场已然全线沦陷,短短两年时间,玻璃产能增幅超过100%,且价格一路下跌,玻璃库存叠创历史新高。
吴益锋表示,从贸易流向来看,原先,沙河及秦皇岛地区玻璃流向东北三省,后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东北玻璃直接冲击京津冀地区,同时也通过船运流入到华东、华南甚至西南地区,进而影响全国玻璃市场。
尽管市场人士认为西南地区将成为“第二个东北”,但其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一方面,两地的销售环境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销售区域也不尽相同。”焦勇刚解释,每年11月东北地区户外施工就基本停滞,玻璃行业进入滞销期,企业开始收款做冬储,直至春节后才开始销售,而西南地区气候对消费的影响周期更短,甚至不存在气候制约。从销售区域上看,东北地区销售区域受限,以东北三省为主,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远不及西南各城市,因此总体消费量不及西南地区。
另外,当前,西南地区几个省市(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正处于经济大力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建设对于玻璃的需求远高于东北地区,且西南地区玻璃深加工发展程度处于全国靠前位置,对于玻璃原片向下游传递提供了缓冲,东北地区却主要以玻璃原片的销售为主,消费较为单一。
即便如此,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目前产能增速看,西南地区的产能仍呈增长趋势,“价格高地”的地位受到威胁。
“如果西南地区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加产能,那么不排除后期成为‘下一个东北’的可能。”杨小强担忧道,当前西南地区价格的持续下滑已经说明了西南市场的景气度正在发生变化,后市不容乐观。
期货空白地带亟待填补
此次调研中,无论是玻璃生产企业还是下游贸易客户,除了对后市行情不大看好外,还对后期资金状况表示出了担忧。
重庆宜化是湖北宜化集团在重庆设的贸易公司,以纯碱销售为主业,但近年来由于玻璃企业资金趋紧,拖欠原材料供应商货款成为常态。因此,重庆宜化转变经营思路,开启以纯碱换玻璃的业务模式,这样既能提前收回碱款,又能通过玻璃销售赚取二次利润。目前,重庆宜化已成为重庆甚至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玻璃贸易商。
然而,对于西南地区多数玻璃生产企业来讲,现有规避风险的手段较为有限,更多的只是通过加强库存管理来实现,而这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很难发挥太大作用。
或许是当地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企业没有太多的套保需求,也或许是西南地区没有厂库,企业无法参与交割,期货这一规避风险的“利器”,在西南地区显得“黯然失色”。
当地多数受访企业人士在谈及“期货”这个词时,多少有些不大“感冒”。在他们看来,这个“新事物”在当地还没玩转。
据了解,目前西南地区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较少,大家对期货的认识依旧不足。
“主要的障碍是目前的期货价格更多反映沙河地区价格,与西南地区价格走势紧密度不高。另外,西南地区区位特殊,库存布局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企业参与期货的热情。”杨小强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西南地区产能的增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当地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也在上升。实际上,这一点在去年的玻璃产业大会上就已见端倪。
令记者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玻璃期货论坛的嘉宾席中,出现了新的面孔。重庆瑜虎玻璃也参与到了其中,与河北、华中等地区的玻璃企业一起探讨玻璃期货。彼时,其就流露出了对西南地区亟待填补期货空白的看法。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再次谈到这个话题,阳家洪仍对期货满怀期待。他认为,西南地区有必要设立交割厂库。
“玻璃是易碎品,很难远距离提货。”阳家洪坦言,尽管西南地区部分贸易商对参与期货有较高的热情,但由于西南地区没有交割厂库,他们只能在远距离提货。最近的提货点在湖北,远一点的在沙河。加上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算下来不划算,实际参与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他看来,虽然西南地区市场容量不大,但现有价格波动已开始与华中地区相互影响,且随着西南地区玻璃产能的增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未来有规避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交割厂库的设立,主要是便于现货产业客户提货。基于这种考虑,可以在成都、重庆等城市或者临近周边设立交割厂库。”大越期货分析师刘昌嘉称。
此外,设置交割厂库时,要根据西南市场情况及未来的产能变化情况设置合理的升贴水。“既能保证当地企业适度参与,又要保证不影响现有厂库的参与机会。”焦勇刚称,全国玻璃市场的“价格洼地”将由东北地区转向华中地区,而华中地区与西南地区的联动性增强,一旦华中地区成了“价格洼地”,其会冲击西南市场。这样一来,西南地区设立交割厂库就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