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里,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人们熟知的一个描述是,在危机阶段,过剩的产能和萎缩的消费市场导致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这样一种选择,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看,或许不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更多地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从复苏到繁荣,再到衰退、危机、复苏,每一个经济体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经济周期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竞争,竞争的结果之一就是供求关系的逐步转换,由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再到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是市场经济永远存在的产物,产能过剩就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必然结局。从这个角度理解当前我国
玻璃行业,其目前的产经形势及其未来走势都会变得豁然开朗。
我们或许可以把世界经济经历过的新世纪大繁荣理解为是对世界经济体的经济总量的一次检验。上一次繁荣同样检验了世界和国内玻璃市场的容量,从我国玻璃行业的出口角度理解,要恢复到上次出口繁荣期的出口总量水平,也是比较难的。这也就意味着要输出国内过剩的玻璃制造产能空间是有限的,国内玻璃市场容量也将步入稳定的市场空间。产能过剩的现状或许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市场常态。
我国玻璃行业是比较早地成为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之一,对行业产能过剩我们无需大惊小怪,行业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从“农场主把牛奶倒如大海”的举动中获得启发,采取措施,更好地保护行业发展,保护企业利益。我国水泥行业“浙江现象”中的当地水泥企业联合限产及
平板玻璃行业超过40条
生产线停产,都是行业在遭遇外围环境打击下采取的自动
收缩措施,是保护行业和企业的有利措施。但是,仅有这样的被动措施还是不够。行业的主动调整和不断走向完善,依旧要依靠竞争这个市场经济的永恒手段,淘汰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最终走向寡头垄断。当然,这个寡头垄断相对于一个很大的经济体而言,不是几个企业,也不是十几二十几个企业,而是一个对市场具有较强控制力的企业群。
从平衡到不平衡,市场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推动行业不断走向更高阶段。过剩是常态,无论是在不平衡的市道还是在平衡的市道中,局部的、结构性的不平衡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是行业和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机会。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玻璃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