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中国发展的科学选择,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却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2006年我国消费能源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但创造的GDP只占世界总量的5.5%。由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消费增加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重。实施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生活用能和工业用能面临的挑战仍需关注。
高耗能消费行为日益突出,生活用能增长迅速。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给人们的就业、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化,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也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速,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入城市,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新兴的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由4.806亿人增加到5.771亿人,增加了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34.66%增长到43.9%。目前我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之后,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同时城市的交通用能也因随人口的增加而快速上升,致使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扬。
其次,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型发展,能源消费由非商品能源向商品能源逐渐过渡。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会导致对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新增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刺激了农村居民对冰箱、电脑、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2006年农村居民冰箱、电脑、摩托车的拥有量相对2000年分别增长了82.6%、480.9%和103.2%,必然会增加对电力的需求。同时,为了减少劳动量,农村居民会倾向于购买以电力、柴油为主要能源的高效率农用机械,截至2006年底,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1.83辆汽车、2.39辆大中型拖拉机、小型和手扶拖拉机21.06辆。因此,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将产生更大的能源需求。
此外,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高耗能消费行为日益突出。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城镇居民经历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的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冰箱、彩电、洗衣机成为消费热点。90年代后期以来,消费结构再次升级,住房消费、汽车消费、通信及电子产品的消费、文化教育消费、节假日及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大城市居民的这些高耗能消费行为尤为明显,特别是家庭轿车保有量近几年成倍增长。据统计,2006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697.35万辆,比2000年增长了105.2%;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333.32万辆,比2000年增长了202.7%。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汽油柴油消费的急剧攀升,2006年我国汽油柴油消费量分别为5170万吨和11630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49.1%和73.5%。在住房消费方面,2005年城镇和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9.7平方米和26.1平方米,比2000年分别增长28.9%和19.8%,这也使
建筑耗能和家庭耗能快速增加。在空调消费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每百户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拥有空调87.79台和7.28台,比2000年分别增长185.03%和451.52%。
综上所述,城乡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重要影响,生活用能迅速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因此,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关注生活节能,以及在农村地区强调节能减排意识和鼓励节能消费行为,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耗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低能耗产业比重偏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初期,经济增长过于依赖高耗能的第二产业,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且有下降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持续下降,而第二产业的增长却持续攀升,体现了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结构。从2002 年到2006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1.7%下降到39.5%,越来越偏离了“十一五”达到43%的增长目标,从而给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与国外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工业用能高出世界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我国工业部
门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05年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72.3%,电力消费的75.0%。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制造业的能源消费量最大,一直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排放大户的能源消费比重也较大,2005年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9%。2004年美国、日本和欧盟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18.8%、28.9%和24.2%,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6.9%,明显低于我国工业用能的份额。
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下降迅速,节能潜力仍然巨大。在能源效率方面,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下降迅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仍然有很大的节能空间。2003年,中国的火电厂供电能耗为381克标煤/千瓦时、钢可比能耗为726千克标煤/吨、
电解铝综合电耗为15080千瓦时/吨、水泥综合能耗为181.0千克标煤/吨、纸和纸板综合能耗为1540千克标煤/吨、炼油综合能耗为103.9千克标煤/吨、乙烯综合能耗为890千克标煤/吨,比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落后22%、12%、7%、41%、137%、43%和41%。因此,我国高耗能产业目前仍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高耗能行业投资依然较快,实现20%节能目标任务艰巨。我国政府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20%的目标,但目前看来,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今年前10个月,我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长依然较快,
建材、石化、化工、有色行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53.5%、46.9%、38.1%和33.4%。目前,仍有部分地区存在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势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
最近一段时期,不少地区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非常强劲,如在第三季度,钢铁等六大行业同比增长20%。特别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偏低,资源环境成本没有充分体现,高耗能行业加快增长的内在动力仍很强烈,大大增加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难度。
总体而言,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如何有效降低工业部门的能源
强度,是实现我国20%节能目标的关键。因此,提高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行业项目进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质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政府当前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通过取消高耗能行业的优惠电价政策,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即将开征的燃油税政策更能体现公平、促进节约,也能促进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缓解交通压力。
建设生态文明已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同时也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节能专区 】